论文投稿有感

Page content

时光飞逝,在研究所已经待了一年有余。历经希望、失望、奋战、坎坷,我的第一个研究工作终于迎来了坦途。四天前我收到来自USENIX Security审稿人的邮件,恭喜我论文被接收。兴奋之感虽比不上“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”的孟郊,但用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来形容确实很合适。

反思整个投稿过程,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在逻辑表达水平上巨大的提升,工作中与开源社区的互动则是另一个收获。具体到细节上,我有以下几个感受,写出来惩前毖后,以飨读者。

『这个工作好不好』

研究生脑子里的想法成千上万,一天就可以冒出很多,能够筛选出来最值得做的十分重要。每个领域固然有它特定的准则,但有几个可以自问的问题我想是普适的。

  • 这个想法要解决什么问题?
  • 这个问题之前有没有人尝试解决过?他们方法的缺点是什么?你能应对这些缺点吗?
  • 解决这个问题的挑战是什么?你的方法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?
  • 你的工作创新在哪里?审稿人为什么会欣赏这个工作?
  • 你的方法在这个问题上能够达到多好的效果?比之前的工作好多少?
  • 做这件事情你能对可能的结果掌控多少?不确定性和将要付出的成本有多高?

个人认为,这一步的思考是最重要的事情,它决定了工作的上下限。

『观点言之有理、言之有据、言之有证』

论文是严肃的写作,每一句观点性的话都要有证据,不能像我写这篇博客一样胡扯。我把证明自己观点的方式分为三类:言之有理、言之有据、言之有证。言之有理的理,是说在领域内有一些共识,有一些很符合直觉、作者说出来大家就觉得对的东西。在论文中可以看到包含这些词的句子:intuition、observation,即是言之有理。言之有据的据,是指作者的这个观点之前的工作已经证实了,不用自己再证明了。因此,需要加一些参考文献在这类观点之后。所谓言之有证,即作者用实验证明了自己的观点。比如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,声称可以解决某问题,那么他需要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他说的对,确实解决了这个问题。每当论文写作中抛出了一个观点,要想这个观点能不能被读者相信,自己能做什么来说服读者。

『壮士断腕,知所取舍』

个人认为,一篇文章能够解决一个问题就已经很好了。因为对于论文,你要讲完整地、逻辑清晰地表达问题的背景、相关工作、挑战、方法、实验、讨论,这已经是很大的工作量。我在第一次投稿时贪多,往论文里塞了太多东西,结果那些不重要的东西反而造成了工作的缺点,掩盖了文章里好的东西。第二次投稿时我把要解决的问题删了整整一半,用这一半的空间完善保留的问题,审稿人并没有因此觉得我的工作量小。

『规范用词,逻辑清晰』

目前各领域中顶级的学术会议/期刊主要是使用英语,那么非英语母语者在写作上就要费更大的功夫。以我为例,我的论文中多次出现了“造词”的现象,即根据自己的想象使用不严谨、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词,术语方面尤甚。例如,我用“if condition”来表达if语句中的判断条件,可是这是一个根据中文习惯编造的词组,用“the condition of if statement”才更合适。我的论文中类似的错误反复出现,值得注意。当自己不能确定该如何用词时,应该去相关文献中查阅别人是怎么表达的。用词之外,逻辑清晰与否也影响读者阅读的心智负担。一种常见的逻辑混乱是使用表示递进、因果、转折的词来承接事实上并没有这类关系的句子。

『取法于上,仅得为中,取法于中,故为其下』

论文要呈现给读者,首先要通过审稿人的审阅。要想让审稿人觉得有八十分,自己要按照一百分做才行,这一点十分重要。我的导师是一个投稿经验丰富的人,我深感他在此方面的努力。在大修后临近交稿的日子,导师一天给我打将近三十个语音通话来指导我哪里还有不足的地方,并反复告诫我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改好,如果交了得不到好的结果还不如不交,大修的机会不是每次都有,一定要把握好。临近交稿的几天,我也几乎没有睡觉,竭尽全力要把它改好。恰逢那几日我感染新冠,“屋漏偏逢连夜雨”,可以说是意念在支撑我了,哈哈哈!

这几点仅是我写博客时能回想起来的感受,我知道还有很多经验内化到了我的脑子里,一时半会也表达不清楚;就此打住,再见!